•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鲁大标识
    • 组织机构

      党委办公室
      纪委机关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工会(妇委会)
      团委
      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财经处
      审计处
      后勤处
      资产处
      实验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离退休工作处
      继续教育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法律事务室
      图书馆
      博物馆(档案馆)
      教育信息技术部
      汽车技术实习中心
    • 院部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区域国别学院
      外国语学院
      盈科法学院
      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商学院
      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
      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
      水利土木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
      园艺学院
      水产学院
      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张炜文学研究院
      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
    •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学生教育
      继续教育
    • 科学研究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 学科建设

    • 合作交流

      服务地方
      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础教育集团
    •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生就业指导
    menu
    close

    鲁大故事

    鲁大故事

    杨启华:勤奋耕耘 默默前行
    日期:2018-06-15 阅读:
    打印

    杨启华,女,1969年5月出生,山东烟台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至1991年在51吃瓜_巨乳九儿_黑料不打烊_欲梦露点_hentaicartoon原烟台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现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0年于西班牙获第十二届国际催化大会奖,2007年获第六届辽宁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1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催化青年奖”。2010年被学校评为“鲁大杰出校友”。

    打开她的主页,一张张被学生簇拥的照片映入眼帘,学生们都冲着镜头灿烂地笑,那种自信和年轻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她站在中间,永远是浅浅温柔拘谨的笑。她就是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启华。

    难以想象的是,一直爱好读小说的她却从事了化学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手性固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多相手性催化及手性分离、重金属吸附。少年时,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图书管理员。梳理一下她的求学经历,真是觉得阴差阳错。不过庆幸的是,少了一位图书管理员,多了一位出色的女化学家。

    1987年,她高考时报了山东大学图书馆管理系。可是这个专业只在山东录取7个人,些许的分差使她未能如愿。因为没有回去复读的勇气,而且当老师也是她儿时的另一个理想,就这样,她决定进入烟台师范学院(今51吃瓜_巨乳九儿_黑料不打烊_欲梦露点_hentaicartoon)读书。在读书期间,她非常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1991年,杨启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在导师刘景福教授的鼓励下,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中的一员。“我对有才华的人都很佩服,也很希望向他们学习。当时我有个师姐,做得非常好,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因为那时中科院的学术水平很高并且仪器设备很先进,我对中科院非常向往,梦想也能够在中科院系统进行博士后研究,但那时申请博士后并不容易,令我觉得高不可攀。非常幸运,从以前教过我的老师那里,我听说了大连化物所的李灿院士。那时李灿老师刚从国外回来,年轻有为,现在是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于是,她给李灿院士写了一封信,经过面试后,李灿院士同意接受她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这段博士后经历,在杨启华的研究生涯中起了转折性的作用。“我真的庆幸自己跟了一个好导师。李老师不仅学识渊博,本身更是始终如一的勤奋耕耘,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才回家。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治学态度严谨,我的第一篇文章,李老师改了十几遍,改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我刚到所里的时候很自卑,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但很快我将这种自卑转化成动力,更加刻苦地学习各种知识。”杨启华在李灿院士的指导下,终于找到了做科研的感觉,并很快进入状态。她在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获得第十二届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

    在李灿院士的推荐下,杨启华先后在法国科学院所属LCOMS/CPE实验室从事表面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工作,在日本丰田中央研究所开始了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合成。2003年,在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资助下,杨启华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有机-无机杂化催化材料”研究组。“青年学者在开始独立研究工作时,除了要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勤奋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外,一定要加强和其他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因为合作能从其他优秀科学家身上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做人和做学问的方式,并且可以拓展知识面,促进我们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与李灿院士的合作,杨启华发现了限阈在纳米反应器中的手性催化剂具有双中心活化耦合反应加速效应。该工作通过特殊的纳米反应器封口技术,将均相手性催化剂限阈在笼形纳米反应器中,同时允许反应物和产物分子在纳米反应器中自由进出,为发展高效的纳米孔多相手性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策略。结果发现,在纳米反应器中组装两个以上手性催化剂分子时,手性催化反应的活性大幅度提高,甚至远远超过均相催化反应结果。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兼具有均相催化剂高活性、高手性选择性和多相催化剂易分离、易工业化的优点。

    “如何在分子以及纳米尺度上对材料的宏观性质进行精确预测与把控,一直是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还将尝试在杂化材料中引入不同种类的金属活性中心及手性基团,以期合成具有催化功能的等级结构材料。”可以看出,杨启华一直在力求创新,不断向上攀登。生活中的杨启华爱穿裙子,有着烟台女人特有的高挑亮丽。“我最近几年很爱逛街,买衣服打扮自己,想抓住青春的尾巴”。

    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杨启华,精彩才刚刚开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