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鲁大标识
    • 组织机构

      党委办公室
      纪委机关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工会(妇委会)
      团委
      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财经处
      审计处
      后勤处
      资产处
      实验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离退休工作处
      继续教育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法律事务室
      图书馆
      博物馆(档案馆)
      教育信息技术部
      汽车技术实习中心
    • 院部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区域国别学院
      外国语学院
      盈科法学院
      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商学院
      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
      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
      水利土木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
      园艺学院
      水产学院
      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张炜文学研究院
      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
    •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学生教育
      继续教育
    • 科学研究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 学科建设

    • 合作交流

      服务地方
      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础教育集团
    •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生就业指导
    menu
    close

    学术鲁大

    学术鲁大

    我校研究生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JCR一区)发表学术论文
    日期:2023-05-12 阅读:
    打印

    我校食品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锡茹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食品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SCI一区,IF=7.425)上发表题为“Effect of Levilactobacillus brevis as a starter on the flavor quality of radish paocai”的学术论文。51吃瓜_巨乳九儿_黑料不打烊_欲梦露点_hentaicartoon为第一署名、第一通讯单位,指导老师李华敏博士、刘文丽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传统发酵泡菜盐度较高,利用短促生乳杆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启动泡菜发酵在保证风味品质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泡菜盐度,但关于其作为主要发酵剂对泡菜风味和品质的影响研究不足。本研究分析了短促生乳杆菌对低盐萝卜泡菜发酵的影响,发现短促生乳杆菌PL6-1可快速利用糖产酸,增加甘露醇(5.43mg/g)、乳酸(543.44mg/100g)和乙酸(87.79mg/100g)的含量,从而提高发酵效率。通过分析,1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被鉴定为萝卜泡菜中的关键香气活性化合物,8种不同的VOCs被认为是潜在的差异标记物。短促生乳杆菌PL6-1可以提高桉叶油醇、正己醇、己酸、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和丁香酚的含量,使萝卜泡菜具有花香、甜味和酸味,并减少由三芥子酸甘油酯、二烯丙基二硫和二烯丙基三硫醚引起的大蒜味、洋葱味和刺鼻的难闻气味。泡菜的外观、味道、质地和整体可接受性均优于自然发酵泡菜。短促生乳杆菌PL6-1可作为提高低盐萝卜泡菜发酵风味和感官品质的潜在发酵剂。

    该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1MC153)、烟台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2022XDRH013)和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资助。(食品工程学院 科学技术处 撰稿:王大成 李华敏 编审:苏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