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鲁大标识
    • 组织机构

      党委办公室
      纪委机关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工会(妇委会)
      团委
      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财经处
      审计处
      后勤处
      资产处
      实验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离退休工作处
      继续教育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法律事务室
      图书馆
      博物馆(档案馆)
      教育信息技术部
      汽车技术实习中心
    • 院部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区域国别学院
      外国语学院
      盈科法学院
      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商学院
      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
      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
      水利土木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
      园艺学院
      水产学院
      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张炜文学研究院
      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
    •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学生教育
      继续教育
    • 科学研究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 学科建设

    • 合作交流

      服务地方
      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础教育集团
    •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生就业指导
    menu
    close

    鲁大要闻

    鲁大要闻

    【中国教育报】数字化塑造思政教育发展新优势
    日期:2024-06-06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契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传统优势的深度融合,重塑教育场景、优化教育过程、创新教育方式、变革教育评价,用数字化培育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场景的虚实融生。数字化不仅极大延展了人类日常交往活动和信息传播的空间边界,而且深刻改变着思政教育的育人场景。借助迅猛发展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实现现实物理空间和数字虚拟空间的无缝链接,打破时间空间和“身体在场”对思政教育活动的掣肘,催生一个视听共振、虚实融生的全新教育空间,推动思政教育场景和育人渠道的高维进阶。在数字技术创设的虚拟现实空间中,思政教育活动的历时体验、智能互动、全位链接日益成为可能。例如,思政课教师在长征精神教学中,依托数字技术及智能媒介手段,能够更加立体化、具象化、全息化再现红军战士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以深度沉浸状态感受和体验长征之路的艰难险阻,以及革命先辈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精神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过程的多元交互。从本质上讲,思政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协同参与、相互作用并最终促成思想认识共同提升的过程。在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为知识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传授者而居于主体地位,掌握着思政教育的绝对主导权,教育对象则处于被灌输和塑造的从属地位,教育活动的实施往往采用师传生受、我说你听的单向度、线性化模式,容易造成思政教育主客体的角色固化和关系疏离,不利于充分调动和激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塑造的去中心化、扁平化传播格局有效打破了阶层、身份、知识等因素造成的区隔,促使信息传播主体变得广泛而多元,身处数字虚拟空间中,每个人围绕思政教育内容议题均拥有平等发声和讨论分享的机会。思政教育主体不再局限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在数字技术赋权作用下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内容传播者和活动组织者。高校思政教育过程由“一元主导”向“多元交互”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构建了双向、平等的新型交互关系。

    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分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提供精准恰切的教育内容、采取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是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和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收集和抓取教育对象在数字空间中搜索、浏览、点击、转发、关注、点赞、评论等过程中无意识留下的海量行为数据,以此深度挖掘、分析和预测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立场观点、情绪情感、利益诉求、行为趋势等数据信息,进而建构起多维度、可视化的“数据画像”,能够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和接受的效能。一方面,数字技术驱动下思政教育的精准分发有助于破解数字时代信息超载或信息噪音给教育对象带来的信息选择焦虑,使教育内容高效、精确地锁定和抵达教育对象,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建立在数字技术对教育“需求侧”精准识别基础上的教育内容靶向推送,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动态平衡,增强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引导教育对象在喜闻乐见中增进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

    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评价的智能变革。思政教育评价是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凭借无感式数据采集、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智能化诊断分析、即时性精准反馈等强大技术优势嵌入思政教育评价,可以为新时代思政教育评价的优化革新提供新的契机。一是促进思政教育评价的客观化。数字技术支撑的思政教育评价通过对海量、多样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突破了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考试测评、实地考察等传统评价方式样本数量有限、样本来源单一,以及评价过程易受评价者主观经验因素干扰、评价对象应付和抗拒心理造成数据失真等局限,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度。二是提升思政教育评价的精准化。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强算力等数字技术手段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和行为痕迹的建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准确衡量教育质量和效果,使思政教育评价更加科学精确。三是增强思政教育评价的动态化。数字技术具有的智能化分析、即时性反馈和强预测性功能,能够及时有效地跟踪记录和动态监控教育活动的过程,提前预判教育评价结果,促进思政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等的及时调整和优化。(转自:中国教育报 通讯员:程宗宇 巩红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