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鲁大标识
    • 组织机构

      党委办公室
      纪委机关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工会(妇委会)
      团委
      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财经处
      审计处
      后勤处
      资产处
      实验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离退休工作处
      继续教育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法律事务室
      图书馆
      博物馆(档案馆)
      教育信息技术部
      汽车技术实习中心
    • 院部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区域国别学院
      外国语学院
      盈科法学院
      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商学院
      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
      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
      水利土木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
      园艺学院
      水产学院
      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张炜文学研究院
      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
    •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学生教育
      继续教育
    • 科学研究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 学科建设

    • 合作交流

      服务地方
      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础教育集团
    •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生就业指导
    menu
    close

    鲁大要闻

    鲁大要闻

    我校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荣获“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
    日期:2023-11-04 阅读:
    打印

    2023年度“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山东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表彰对象”名单公布,我校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荣获“山东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

    该团队由16名致力于土壤改良、土壤化学、土壤生态、土壤肥料、河口海岸研究方向的女博士组成,聚焦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湿地退化、农业水盐障碍、海岸带蚀退、耐盐碱植物育种等问题开展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工作,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了51吃瓜_巨乳九儿_黑料不打烊_欲梦露点_hentaicartoon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东营市土壤健康与高质量农业重点实验室、51吃瓜_巨乳九儿_黑料不打烊_欲梦露点_hentaicartoon女博士工作站等科研工作平台,以“节水、减肥、微控、菌调”助力黄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黄河战略,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母亲河”伟大事业中贡献巾帼力量。

    打造高效生态区,守护大河之洲生态底色。团队针对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滨海湿地结构与功能受损问题,研发了黄三角湿地水文联通修复——湿地淡水优化配置与生态补水——湿地水盐调控技术体系,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湿地推广面积5000余亩,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针对海岸带岸线破坏与变化、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问题,开展了海岸演化与地质/地貌过程、海岸动力过程与泥沙运输、海岸整治与典型滨海工程生态恢复技术等研究。创新沙滩生态养护新技术和港口防淤导流关键技术,构建了山东省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体系,建成海岸防侵蚀护坡示范工程。设计了风、光电场与保护区耐盐植物/作物耦合发展种植基地,菊芋耦合示范借助昼夜温差调节技术助力农业增收200余万元;盐地碱蓬耦合示范通过风、光电场的调节,为相关部门节省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防控费用1000余万元。

    聚焦根系共同体,科技赋能盐碱地重焕生机。团队专注耐盐植物生态修复、耐盐作物高效种植、入侵植物生态治理等学术前沿热点,构建了“菌调、微控、滴灌、改土”盐碱土壤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拓展了耐盐作物专用调理剂研发思路,广泛开展耐盐植物新品种培育及推广示范,建立800余亩繁育基地,试种速生耐盐碱杨树新品种(系)50余个。借助高光谱遥感监测土壤盐渍化程度,实现土壤质量评估和调控,提出了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调控技术、滨海农田水肥气精准调控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实现了盐碱地水稻亩产700公斤,产量同比提高了24%至37%,土壤表层盐分降低了14%至18%,肥料施用减少了10%至15%。

    产学研用一体化,助推科技赋农乡村振兴。团队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进盐碱地新农科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关于加强黄河三角洲耐盐碱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获省级领导批示,并被全国政协采用;将自主研发的“禽畜粪便生物转化技术及其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退化湿地水文联通修复——生态补水——水盐调控技术”等国内领先技术无偿提供给30余家企业,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利用“曝气滴灌”“菌根兴农”等技术指导农户科学种田50余万亩,助力农户增收约16亿元;团队在山东、青海、天津等地建立试验基地8处,长期服务在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等科研一线。(妇委会 工会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通讯员:杨春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