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生入口
    • |
    • 教职工入口
    • |
    • 校友入口
    • |
    • 访客入口
    • |
    • 信息公开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鲁大标识
    • 组织机构

      党委办公室
      纪委机关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工会(妇委会)
      团委
      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社会科学处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财经处
      审计处
      后勤处
      资产处
      实验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离退休工作处
      继续教育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法律事务室
      图书馆
      博物馆(档案馆)
      教育信息技术部
      汽车技术实习中心
    • 院部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区域国别学院
      外国语学院
      盈科法学院
      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商学院
      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
      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
      水利土木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集成电路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
      园艺学院
      水产学院
      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张炜文学研究院
      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
    •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学生教育
      继续教育
    • 科学研究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 学科建设

    • 合作交流

      服务地方
      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础教育集团
    •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生就业指导
    menu
    close

    鲁大要闻

    鲁大要闻

    我校与烟台市第五中学师生共同开展跨学段思政实践活动
    日期:2025-10-01 阅读:
    打印

    近日,“海防线上的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在烟台周边海防遗址开展“海防记忆·强国足迹”跨学段思政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以“海防技术演进”与“爱国精神传承”为双主线,巧妙串联烟台多处海防遗址,构建起“筑防-固防-陷防-思防”的完整历史叙事链。我校与烟台市第五中学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沿着“海防溯源-科技革新-屈辱警醒-精神传承”的四段式探索路径,在遗址现场触摸历史、感悟精神。

    首站走进烟台所城里,师生们踩着青石板路穿梭在明清风格的院落间,这里曾是明代烟台卫所的军事驻地,也是“筑防”的起点。带队老师指着城墙夯土层与留存的兵器架,还原当年军民筑城戍边的场景:“600多年前,所城里作为海防前哨,守护着胶东半岛的海疆安全,每一块砖石都藏着古人守土卫国的智慧。”中学生们围着明代海防图驻足讨论,直观理解了早期海防“筑城为防”的战略思路。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东炮台,这里被誉为“北洋海军海防要塞”,也是“科技革新”与“固防”的见证者。在保存完好的克虏伯大炮前,师生们触摸炮身的斑驳锈迹,对比同时期西方海防技术,在“看实物、听讲解、议差距”中,思考工业文明对海防实力的深刻影响。

    最后一站抵达西炮台,这座曾见证“陷防”屈辱的遗址,“大家看这面墙,炮弹击穿的痕迹至今清晰,这是‘落后就要挨打’最真实的印记。”师生们静静伫立,不少学生低头记录:以前在课本上读这段历史,不如站在这里更有冲击力,我终于懂了‘强国’不是口号。

    实践尾声,我校学生结合新时代烟台海防雷达站、海军护航等案例,讲述当代“思防”强防的使命——从“筑防”的城墙到“思防”的科技,变的是海防手段,不变的是爱国担当。

    这堂海防线上的“蓝色思政课”,以其“燃”的激情和“活”的魅力,成功打通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让各学段的同学们在与祖国海疆的深情对话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使命担当。它不仅是一次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更是一次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通讯员:杨春娟 王静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